本報記者 徐亞平
  3月8日,在海南海口舉行的“中國生態保護本土機構發展交流會”上,我再次見到了中科院環保專家解焱博士。作為活動組織者,為有效保護“自然保護地”,她多年奔走呼號。
  一直以來,我們雖一南一北,卻在做著同一件事——保護“自然保護地”。解焱上高中時,讀了珍妮·古道爾寫的《我和黑猩猩》,便愛上了自然和自然保護。27年前,她填的高考志願全是生物學相關領域專業。20年前,她進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,走上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。她開展自然保護地、外來入侵物種、天然植被恢復、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製定、中國生物地理區劃等研究,傳播新的保護理念。
  2005年,解焱受命擔任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(WCS)中國項目主任,將這個國際環保機構做得風生水起。2011年開始,她全心致力於《自然遺產保護法》的立法。
  我呢,1996年開始投身洞庭湖環保,蹲守洞庭湖濕地,護水、護漁、護鳥、護豚。
  江豚為媒。解焱開始高頻關註我們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動態。“原來雖然不曾相遇,表達方式不同,但目的是一樣的——自然保護地,保護大自然。”她勉勵道,“江豚協會長期堅持巡護以減少對江豚的威脅,是我國環保民間組織的典型代表,其發展為我國生態保護民間組織的發展提供了示範。”
  去年2月2日,解焱給我發來短信:“能把那個將死亡天鵝和其他鳥類排成一圈的高精度照片給我嗎?我想在自然保護地立法宣傳冊中使用。”去年6月5日,我和解焱都在北京領取第五屆SEE·TNC生態獎,我排在她後面,自然成了“博士後”。自此,她稱我“博士後”:“加油,‘博士後’!”
  她常發來郵件:“江豚的保護,需要針對其棲息地中存在的威脅開展,保護其棲息地,是拯救這個物種的根本”、“確定江豚最重要的生存區域,選擇其中減少威脅因素較為容易的優先區域,將有限的精力和經費重點放在這些區域,註重保護成效”……
  去年4月,解焱召集216位成員,成立自然保護地友好產品研究組,開展自然保護地友好產品增值體系培訓。一年來,她兩度為江豚保護協會志願者提供了免費培訓的機會。  (原標題:女博士支招護江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h82whcw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